科技行者
算力行者
未来的智慧城市,或许没有千篇一律的图纸,却离不开一个基本命题,那就是科技。最早的城市,来自于物理世界的一砖一瓦;而未来的城市,将是一个生命体,它的道路就像人的血管,车流像在输送养料,它每天新陈代谢。
久负盛名的理论物理学家geoffrey west曾在《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推论,城市的代谢是在加速的,而城市的维护成本则并不与城市的规模成超线性关系(通常情况下,维护成本与城市规模成线性关系),一旦城市的流入能量超过了维护成本,城市将会以更快的速度不停生长。城市之所以没有崩溃,是因为城市中存在着科技创新,每一次科技创新都在创造着新的生产力,重塑着城市的运转规则——使城市趋向更高效的运转(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无一不是如此),这种科技创新也会重塑城市的生长方程,使得城市的生长过程被重启。
引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最新研究报告《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细化上述观点,报告分析了近60个智慧城市9479威尼斯的解决方案指南,涵盖诸多智能应用(包括智能警务预警、网约车、远程医疗、数据驱动型公共健康干预等),评估每个应用如何帮助城市解决包括犯罪、拥堵、污染等在内的当务之急,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报告指出,这些智能应用将有效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指标10–30%。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jonathan woeztel)更是强调,“将智能技术融入基础设施,终端用户和服务提供商都能更好地进行决策,减少效率低下问题,最终惠及城市居民。”因此,全球政府、城市规划师、企业及企业家,都在摸索智慧城市的9479威尼斯的解决方案。
而已经参与40多个国家、160多个智慧城市建设的华为,可谓智慧城市领域名副其实的“基础架构师”。第20届高交会期间,华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新理念——“城市智能体”。后续,华为云中国区总裁洪方明、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总裁张延德等接受了科技行者采访,详细解析了城市智能体以及华为对于智慧城市的思考。
敲开城市智慧大门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ict应用到城市建设的过程。”张延德介绍,智慧城市1.0阶段,以早期的电子政务雏形为标志,居民和组织可在网上查询及办理相关业务。进入智慧城市2.0阶段,移动互联网和政务应用得到普及,市民可以更加方便地通过手机app处理各种相关事务和社会活动;同时,政府与民众通过手机有了更多的互动。而在智慧城市3.0时代,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基础,通过物联网的部署真正实现了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各方面相结合,最终通过城市的海量数据挖掘提升智慧城市的治理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可以看出,智慧城市1.0和2.0阶段,只是将物理世界的业务流程平移到数字世界,部分解决了流程效率的问题,本质是实现了业务处理的“无纸化”。而到了3.0阶段,通过数字技术镜像了物理世界,创造了“数字孪生”的新世界。在1.0阶段的管理数据是江河,2.0阶段的互联网数据是海洋,到了3.0阶段的物联网数据则是日月星辰,这是数量级上的差别。
考虑到整个市场的变化,华为智慧城市业务也有相应的调整。
2016年,华为把智慧城市业务作为重点战略业务之一,提出“一云二网三平台”,在满足城市治理、惠民的基础上,搭建解决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和网络架构。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更多的ict厂商也是应用这个架构。
2017年高交会期间,华为提出“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华为思考的是,城市是有生命的,而赋予城市生命的核心,是新的ict技术。在此过程中,城市不但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大脑,全面海量的感知系统(物联网 视频),无所不在的传导系统(有线 无线网络),还需要周边神经系统,才能实现由上到下“脱胎换骨”的智能。
今年,华为开始关注城市本身,以及实现城市业务的方式,于是就有了“城市智能体”这一新理念。谈到“城市智能体”的初衷,张延德表示,“城市像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是在不断演进和发展的”,“智慧城市不仅能给生活带来便利,还能够让城市进行数字化转型,促进智慧经济的发展”。
围绕人的“城市智能体”:渗透吃、穿、住、行、生活、呼吸
所谓“城市智能体”,引用华为的官方解读:
“城市智能体”的内涵是围绕城市主体(市民、企业、管理者)的业务需求与城市场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ai等信息化技术赋能城市场景,构建一体化统筹规划、跨域协同的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体。“是未来城市的新形态,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是指城市要素,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人”的业务需求以及政务、公共安全、环保等城市业务场景。
“智能”是指技术手段,即围绕城市活动主体业务场景需求,通过信息化技术对物理城市进行精准映射,建设统一的数字底座,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使能平台,实现城市万物互联和数据融合,在此基础上将ai与城市场景进行深度融合,驱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升级。
“体”是指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一体化融合,即统筹城市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规划,并实现城市内部跨域协同和跨城市的城市群协同。
众所周知,智慧城市建设,说白了,终极目标是“惠民”,提升居民幸福感,华为深知此理。按照洪方明的话来说,华为“城市智能体”整体围绕人,从一开始的简化办事流程,扩展到现在吃、穿、住、行、生活、呼吸的空气等方方面面。
那么,如何建设城市智能体?华为云是载体,人工智能(ai)是引擎。
如图所示,华为首先打造数字平台,作为城市智能体的基石。利用华为在iot的技术能力打造物联感知层。基于华为云构建基础设施层和行业使能层。华为充分发挥在芯片,云数据中心,网络和云平台软件等方面的能力构筑基础设施层。在行业使能层,华为云聚集华为自身和伙伴在视频,大数据,物联网,通讯和gis等方面的能力,构建应用使能,数据使能和全栈全场景ai平台,为行业应用和ai的融合做好支撑。最终,助力城市实现 “万物互联”、“端云协同”与“数据融合”。
其次实现行业应用和ai的融合。ai成为智慧城市技术演进的新引擎,华为云ai与城市场景融合,联合伙伴在城市数据底座上构建面向不同业务场景的城市智能体,包括:交通智能体、政务服务智能体、公共安全智能体、城市生命线智能体、工业制造智能体等。
华为“智能城市体”的成绩有目共睹。比如,华为与生态伙伴、某市大数据中心一起,打造政务服务智能体,主张“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实现政务服务7*24全天候智能响应;“刷脸”即识别身份,90%的身份识别工作由ai完成;建立超过100类维度的个人、法人数据“画像”,80%高频服务事项随身办。
再比如,华为与龙岗区政府一起,打造公共安全智能体,依托覆盖全区的7000多个ai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实现自动识别,轨迹追踪,主动预警。据统计,龙岗区2017年全年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3.27%;其中八类暴力案件同比下降28.53%,创建区以来新低。其中,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入室盗窃和诈骗案件破案数同比分别提升了8.54%和26.33%。
龙岗是深圳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的排头兵,致力于率先建成国内领先的数字城区,现已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在龙岗智慧城市项目推进后,建设了覆盖区、街道、社区的“一窗式”系统,10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中,有100多个常见事项可在网上全程办理。
相关案例比比皆是。洪方明称,目前华为“智能城市体”覆盖了包括城市、制造、物流、互联网等8个行业的超过200个项目。
城市建设者的“伙伴”
任何一个产业的长期繁荣,依仗的都是一个良性生态圈的力量,智慧城市建设也一样。
“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问题,更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任何一家单独完成,中间可能有投融资方、集成商、运营商、应用开发商,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张延德说,该过程中,城市建设者可能需要选择一个澳门官方直营威尼斯的合作伙伴,因为“任何一个厂家都无法独立完成”,而华为希望做好数字化的同时,也做好这个伙伴。
一边,华为学习澳门官方直营威尼斯的合作伙伴的能力,反之华为也会开放一些能力。比如,华为云在大连有一个软件开发云的案例,它起到两个效果:其一,大中型软件企业可以通过这个软件开发云,共享华为的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开发程序,提升整个软件开发的效率;其二,对于政府而言,通过软件开发云提高营商环境,让更多中小企业愿意到这个城市来落地。
实际上,“平台 生态”战略一直是华为企业业务的核心战略。其中在智慧城市领域,智慧城市生态圈中已有30家核心澳门官方直营威尼斯的合作伙伴,比如投资侧有国家开发银行、中信证券;运营侧包括神州数码、软通智慧等;业务应用侧基于政务、教育、医疗、环保、旅游等等。
分析华为的差异化优势,张延德谈到两方面:“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以及“最领先、最完整”的ict产品线。华为目前有18万员工,8万多人在从事研发工作,过去10年研发投入了3940亿元,2017年的研发投入为897亿人民币;全球有15个研究所,36个联合创新中心,13个openlab开放实验室;华为在hadoop社区贡献度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云领域,华为云的服务已经增加到140多种,包括60多种通用9479威尼斯的解决方案和80多种行业场景9479威尼斯的解决方案;物联网领域,华为能够提供从底层芯片到操作系统的全套9479威尼斯的解决方案;ai方面,两款人工智能芯片昇腾310和910号称“全场景、全栈式”;5g技术方面,华为主导的polarcode(极化码)方案,成为5g通信标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操作系统有我们看不见的一面,是对计算系统底层资源的管理。但是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操作系统看得见的另一面,则更为重要,它就是——人机交互方式。
大模型要想在人形机器人上发挥出魔力,至少要满足一个基础条件: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之间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