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算力行者
4月的最后一天,美国匿名社交应用secret宣布关闭,创始人大卫·比特洛(david byttow)对媒体承认创业失败。secret之死在中国业内引发了剧烈讨论,很多人都提出一个质疑,“美国秘密都死了,中国秘密之死还会远吗?”
消息公布后几天内,有着中国版“秘密”之称的,深圳“无秘”团队和其创始人林承仁,也接连收到无数媒体采访邀约,很多人最直接的关心是“无秘如今过的怎么样”。林承仁延续了一贯的低调,除了ceo的身份外,他自称是公司“头号”产品经理,目前阶段的重心几乎放在了产品上。
5月5日晚间,林承仁接受钛媒体独家专访,首次公开评价secret的关闭,以及对匿名社交产品未来的判断。在他看来secret死掉的根源是“产品没有做好”和过早国际化,那么未来匿名社交要怎么做?
我在我的婚礼上和两个男人跳了舞,一个是我嫁的男人,另一个是我想嫁的男人。
这是一条秘密,原本由匿名社交产品whisper的用户在应用内发布。whisper创始人迈克尔·海沃德访问中国时带来了一副由whisper生成的内容摘录编辑而成的扑克牌,这句话被印在了里面。
请用户发布一条不可告人秘密,而不是你“希望晒给朋友们”的任何内容,这是匿名社交类应用的通用逻辑。于是,对匿名社交应用的态度分成了两派,创业者和拥护者们认为“符合人性需求”,而排斥者们的头号理由是此类应用ugc的内容中,人身攻击、暴力色情、谣言及虚假信息等不良内容完全不可控。
在林承仁看来,对于secret关闭,“媒体有一个最大的误解,secret最终失败是因为这种应用内传播的负能量太多……事实并非如此。”正如开头这一条,足够隐秘、耐人寻味却并不一定代表负能量。那又是什么导致了secret的失败?
你认为secret为什么失败?
“失败的原因太多了”,林承仁对钛媒体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根本没有把产品都没做好。” secret宣布关闭前林承仁一直在使用其产品,基于他个人对secret产品的观察以及一部分移动数据,secret失败核心的原因在两个方面:
第一,产品的迭代速度非常非常慢。
林承仁评价称,“secret产品做了一整年,secret推出了多少有价值的功能?显然他们并没有怎么进化过整个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其实secret有很多的机会的,有几个需求是很强的,它都没有抓到。”
无秘在去年6月推出了用户间的私信功能,而secret美国版直到8月18号才做了私信功能;在无秘的安卓版本发了一段时间以后secret中国才发布了安卓版本。在林承仁看来“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团队执行速度很慢,这直接导致了secret这款产品并未能及时满足用户逐渐生长的新需求。
此外,在产品功能的细节上secret本身就有自相矛盾之处。林承仁举了一个例子,比如secret和无秘产品都提供了一个功能:附近的秘密。那么“来自附近的秘密”是否可以被用户评论?secret选择了可以,但问题来了,基于通讯录和朋友圈范围限定,用户通过“关系 地点”,很可能这两个维度就锁定了发表“附近的秘密”的用户的真实身份——这显然和匿名社交的属性是矛盾的。
第二,急于国际化。
据林承仁回忆,secret进入中国前看到了无秘前身“秘密”的火爆,于是开始着手启动扩展中国市场。
2014年2月份上线后,secret在美国并没有引爆,最初只是在硅谷的小圈子里有一定的口碑传播。当secret创始人大卫·比特洛听说中国出现了一款火爆的产品“秘密”(无秘的最初版本产品名称),决意进军中国市场。林承仁回忆称,大卫·比特洛曾经在了解到无秘的产品后尝试联系无秘团队,请他放弃做自己的产品、考虑来负责运营secret中国版。林并未接受要约,也没有跟比特洛直接对话和接触。
后来的故事是,secret中国版命名为“秘密”,同林承仁团队的“秘密”在产品命名上发生了法律上的纠纷;同一时间的“秘密”模仿者们的ios产品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了“举报”——这让secret中国团队惹上了嫌疑,在其海外扩张的路上“专心搞对手”。而要命的是,急于扩张的secret中国,产品根基并没有打好。
未来,“老二非死不可”
匿名社交类应用在国内是真正的一夜蹿红。早在去年11月,同样是匿名社交类应用whisper就在中国上线了中文版“耳语”。3月,whisper曾获得光速、红杉、腾讯等在内的几大本土投资人参与的新一轮融资。在几乎同一时间,“无秘”团队的第一版产品“秘密”在苹果app store上线(后因9479威尼斯的版权纠纷更名为“无秘”)。无秘的第一个版本已经被很多用户淡忘,但在当时被看作是secret的中国“抄袭”者——上线时间是先于secret中国版(中文名为“秘密”)的。
在此之后,匿名社交类应用几乎“井喷”。据360公司去年发布的一份国内移动应用分发报告,2014年第二季度,仅3个月时间内就有20余款匿名社交软件上线。但经历了一年时间,这其中大多数应用都已经停止更新,僵尸一片。
林承仁依然坚持,如果产品上做不到第一,社交类应用很难存活,“老二也很难。” 竞争激烈,在林承仁看来最难的一件事在于“如何打磨一款像微信一样的产品”。半年以来他和团队一直专注在产品的更新,停掉了一切渠道方面的推广。
一年前,林承仁和他的团队很幸运的赶上了风口,开发出第一版产品只花了两、三周时间。林承仁对钛媒体透露,一年多时间里无秘已经陆续迭代过27个版本,目前无秘的用户已达到千万级别。林承仁对社交产品的想法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在走这段路的过程,你会不断的去做出假设、判断和预测,然后你再根据这些假设去开发新的功能,逐一去验证。对的就继续实现,验证不对的只好推翻,这是唯一的一条路。”
他还告诉钛媒体,他不太相信有任何人可以在开始就可以预判好所有的需求,“我不对这样的故事买账”。过去的几个月中,他和团队一直专注于产品,验证出推出了匿名群聊和圈子两个新核心功能,砍掉了一个重大功能“附近的人”。
圈子功能的加入表明无秘已经不局限在“朋友圈”,希望拓展更多的封闭社区。无秘新版中,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圈子”,圈子包括公司和学校,每个用户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不能随便更改;在发布秘密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是发到朋友圈还是仅仅发到“公司的圈子”。这个功能正在经历用户的验证。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数字化的力量》中,郭为分享了对「数字经济」以及「数字化」所产生影响的感知和认识,凝结30余年见证并参与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厘清数字化的发展脉络,并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四个方向:资产数字化、产业数联、决策数智化和企业无边界。